首页 > 农村文化 > 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

投稿人:农业顺发网 2022-03-21 11:29:41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

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,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。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仲春、仲夏、仲秋、仲冬等四个节气,并持续改进完善。到了秦汉时期,二十四节气早已完全确立。让我们一起看看来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含意吧!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

历史上,中国主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农业活动中心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,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这一地区的气候和物候建立的。早在东周、春秋、战国时期,中国劳动人民就有了“南来北往”的概念。然后,人们根据月初、月中日月运行部位、天气、动植物生长等当然现象,将一年分为二十四等分。并给每个相等的部分起一个专有名词,便是二十四节气。到战国末期,在《吕氏春秋》《十二月纪年》一书中,有立春、春分、长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等八个节气。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。标出季节的变化,明确划分一年的四季。到秦汉时期,二十四节气早已完全确立。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

二十四节气的歌诀

【歌韵】春雨惊春清谷,夏满山暑。秋露,秋霜,冬雪,冬寒。每个月两节没有变化,最多差一两天。上半年是621,下半年是823。

【解释】春(立春)雨(雨)惊(蛰)春(春分)晴(清明)谷(谷雨)天,夏(长夏)满(小满)芒(芒果)夏(夏至)和暑(小暑、大暑)相连。秋(立秋)、露(白露)、秋(秋分)、寒露(寒露)、初霜(初霜)、冬(立冬)、雪(小雪)、雪(大雪)、冬(冬至)、小(小寒)、大(严寒)。每个月有两个节气,最多相差一两天。上半年是6日、21日,下半年是8日、23日。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

二十四节气的含意

1.立春: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,意味着开始进入春天,“阳刺,万物皆春”。立春之后,万物复苏,一年开始了。

2.雨水: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。此时春风吹遍,冰雪融化,空气潮湿,雨水增多,故称雨。人们常说:“春暖花开,雨忙送肥”。

3.惊蛰:惊蛰是指“立春”之后,天气转暖,春雷开始震动。各种蛰伏在土里的冬眠动物都会醒来,开始活动。在此期间,度过冬季排卵的昆虫还将开始孵化。

4.春分: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点。这一天,南北半球昼夜相等,因此称为春分。过了这一天,太阳的直射部位会北移,北半球白天长,夜晚短,因此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开始。

5.清明:清明期间,气候清新温暖,花草树木发芽,万物开始生长,农民们忙着春耕播种。从前,在清明节的这一天,有人在门口种上柳枝,到郊外踩青,祭奠坟墓。

6.谷雨:谷雨是指雨产生谷物。因为雨水滋润大地,谷物能够生长,因此谷雨便是“雨生百谷”的意思。俗话说“谷雨前后,种瓜得豆”。

7.长夏:长夏是夏天的开始。从此,万物繁盛。传统上,长夏被感觉是

暑时天气早已很热了,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,因此叫小暑。此时,已是初伏前后。

 

12、大暑: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,正值勤二伏前后,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,经常出现40℃高温天气。

13、立秋: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,秋高气爽,月明风清。此后,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。

14、处暑:处暑时夏季火热早已到头了,暑气就要散了,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,是气候变凉的象征,表示暑天终止。

15、白露:白露时天气转凉,地面水汽结露。

16、秋分: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,阳光几乎直射赤道,昼夜几乎相等。

17、寒露:白露后天气转凉,开始出现露水,到了寒露,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。

18、霜降:立降时天气已冷,开始有霜冻了,因此叫霜降。

19、立冬:立冬是冬季的开始,冬做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,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。

20、小雪:小雪气温下降,开始降雪,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,因此叫小雪。

21、大雪:大雪前后,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,而北方,已是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的严冬了。

22、冬至:冬至这一天,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,开始进入数九寒天。

23、小寒:小寒以后,开始进入寒冷季节。冷气积久而寒,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。

24、大寒:大寒便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,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,正值三九刚过,四九之初。

Tags标签: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